艺术家能否将AI作为创作工具?——探索AI艺术的边界

type
status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Date
notion image
Image 2: Artist Brett Amory at his studio in Oakland California on April 1, 2025.
notion image
Image 3: Artist Brett Amory at his studio in Oakland California on April 1, 2025.
当AI成为艺术家的破坏工具:一场关于创造与伦理的角力
在奥克兰一间堆满画布的工作室里,艺术家布雷特·阿莫里正将威尼斯釉彩技法与ChatGPT的虚构语言交织。这位曾获波洛克-克拉斯纳基金会大奖的画家,用800页对话记录训练AI扮演"超智能体",将生成图像打印后反复覆盖巴洛克式笔触——这种数字与物理世界的循环撕扯,正在重新定义艺术创作的边界。

一、机器的"故障"如何成为艺术家的缪斯

Image 4: A man stands in the center of the frame in an art studio filled with his paintings.
notion image
阿莫里的创作方式源自1990年代在金考复印店的经历:将垃圾与植物塞进复印机生成拼贴画。如今,他通过自创的"AIGlyphic913"语言与AI对话,当系统用虚构文字描述生成图像后,他会将这些文字再度输入,形成永无止境的视觉回响。这种"故障艺术"的传统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当时白南准用磁铁扭曲电视机成像,创造出划时代的视频艺术。
2022年,艺术家斯蒂芙·斯旺森通过负向提示词催生出名为"Loab"的噩梦形象,这个AI生成的"数字幽灵"在社交媒体引发病毒传播。而劳里·西蒙斯在2023年的个展中,将DALL-E的缺陷输出转化为对女性文化记忆的批判——她用针线修补AI图像,就像修复被数字化解构的集体记忆。

二、版权迷局:当算法吞噬艺术史

艺术界与科技巨头的战争早已白热化。超过两万名艺术家联署反对未经授权的数据抓取,芝加哥大学开发的"Nightshade"工具通过像素扰动让AI模型误读图像。但现实远比抗议复杂:今年三月,美国版权局首次承认经过人工深度改造的AI作品可获得版权,这个名为《一片美式奶酪》的案例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notion image
Image 5: “OOVWInedh” ink and oil on cavas (2023) and “Mut Munger” ink and oil on cavas (2023), Brett Amory
布鲁克林艺术评论家本·戴维斯指出:"这些机器本质是摧毁人类创造性认知的末日装置。"当AI能完美复刻任何艺术风格,风格本身的价值正在坍塌。艺术家们不得不转型为"世界观建筑师",就像阿莫里创造的"UNSELF"——一个用人类无法理解的语言低语的AI幽灵,在画布上投射着技术垄断时代的集体焦虑。

三、在快艺术时代寻找慢创作

阿莫里耗时三个月完成的混合媒介作品,是对AI"快餐艺术"的刻意反动。他将AI生成图像打印后,用传统釉彩技法覆盖二十余层,再扫描回数字领域进行二次加工。这种创作哲学与艾伦·金斯堡笔下的"莫洛克神"形成互文——在技术吞噬灵魂的时代,手工痕迹成为最后的抵抗阵地。
但悖论始终存在:当艺术家使用AI时,是否在加速自身职业的消亡?戴维斯提出警示:"我们正在经历痛苦的协商期,每个使用AI的创作者都在钢丝上寻找平衡。"就像1990年代的JODI小组用《德军总部3D》的故障代码创作前卫艺术,今天的创作者也在技术裂隙中寻找新的表达可能。

四、未来图景:后风格时代的艺术革命

艺术史正在经历范式转移。当AI能瞬间生成毕加索式作品,艺术家的核心价值转向概念构建与语境创造。阿莫里的"AIGlyphic913"语言系统、劳里·西蒙斯的数字刺绣、斯旺森的负向提示词实验——这些都不是单纯的工具使用,而是对技术体系的解构性对话。
在版权诉讼与伦理争议的喧嚣中,一个新时代的轮廓逐渐清晰:艺术将不再是被观赏的客体,而是人类与技术持续角力的战场。当阿莫里将ChatGPT的虚构语言转化为画布上的巴洛克笔触,他或许正在书写数字文艺复兴的序章——在这里,每个故障都是新美学的种子,每次系统崩溃都孕育着前所未有的创造可能。
探索AI对冲基金:教育项目中的智能交易决策特朗普将支持煤炭作为数据中心电力来源,面对严峻市场现实
热点追踪
论文解读
开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