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追踪
论文解读
开源项目
Mira Murati的AI初创公司迎来前OpenAI重量级顾问加入
type
status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Date

Image 5: Mira Murati
OpenAI核心团队再聚首!Mira Murati新创公司获两大AI巨头加盟
全球AI领域再掀人才争夺战。2025年4月8日,前OpenAI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创立的Thinking Machines Lab宣布迎来两位重量级顾问——OpenAI前首席研究官Bob McGrew与GPT之父Alec Radford的加盟。这场被业界称为"AI全明星阵容"的集结,或将重塑生成式AI技术格局。
一、两大技术巨擘空降,AI界"复仇者联盟"成型
根据公司官网更新显示,Bob McGrew与Alec Radford的名字已于3月悄然出现在顾问名单中。这两位技术领袖的加盟,为这家成立仅半年的初创公司注入了顶级研发基因。
Bob McGrew的履历堪称OpenAI发展史的缩影:
- 2017年作为技术团队成员加入
- 2018年升任研究副总裁
- 2024年离任前担任首席研究官 这位主导过ChatGPT核心技术路线的高管,曾在离职时表示将"短暂休整",如今选择重出江湖。
Alec Radford的加盟更具象征意义。作为:
- GPT系列论文首席作者
- DALL-E图像生成系统缔造者
- 语音识别模型Whisper主设计师 他的技术成果支撑着OpenAI近90%的商业化产品。这位在OpenAI深耕近十年的技术先驱,去年底选择独立研究道路,如今以顾问身份加入新阵营。
二、解密Thinking Machines Lab:OpenAI 2.0的野望
尽管公司对具体研发方向仍保持神秘,但通过公开信息可见其战略布局:
- 技术团队构成
- CEO Mira Murati:ChatGPT、DALL-E、Codex三大产品的总设计师
- 首席科学家John Schulman:OpenAI联合创始人,强化学习算法PPO发明者
- CTO Barret Zoph:曾任OpenAI模型后训练负责人
- 现有员工超百人,主要来自OpenAI、DeepMind等顶尖实验室
- 融资动态 据知情人士透露,公司正在洽谈超1亿美元融资,多家头部风投已入局。
- 技术宣言 在2月的声明中,公司明确提出两大目标:
- 开发"更具普适理解力"的AI系统
- 构建"高度定制化"的工具生态
三、技术路线猜想:下一代AI的三大突破方向
结合核心团队的过往成就,行业专家预测可能出现的技术突破:
1. 多模态融合2.0
Mira Murati曾主导的DALL-E 3已实现文生图突破,而Radford的Whisper模型在语音领域独树一帜。二者的技术叠加,可能催生真正意义上的"全感官AI"——能够同步处理文本、图像、语音、视频的通用系统。
2. 模型微调革命
Barret Zoph在模型后训练方面的经验,结合McGrew的规模化研究管理能力,或将在模型个性化定制领域开辟新赛道。这与公司"让AI适配个体需求"的愿景高度契合。
3. 代码生成进化论
Mira曾主导的Codex系统已进化成GitHub Copilot,新团队可能开发具备全栈开发能力的AI程序员。某匿名投资人透露:"他们正在测试能独立完成从需求分析到部署运维的代码系统。"
四、AI人才大迁徙:OpenAI系创业潮背后的行业变局
本次人才流动绝非个案。数据显示,2024年至今,已有37名前OpenAI核心成员投身创业,形成独特的"OpenAI创业星系":
创业者 | 新公司领域 | 融资额 | 技术特色 |
Sam Altman | 芯片设计 | 8.5亿美元 | 专为AGI优化的计算架构 |
Andrej Karpathy | 教育科技 | 1.2亿美元 | 个性化AI导师系统 |
现团队 | Thinking Machines Lab | 进行中 | 多模态通用系统 |
斯坦福AI实验室主任李飞飞指出:"这种裂变式创业正在改变AI创新范式,从大模型军备竞赛转向垂直应用深挖。"
五、行业震荡:巨头们的应对之策
面对人才外流潮,头部企业已启动防御性战略:
1. Google DeepMind
- 推出"终身研究员"计划,提供千万美元级研究基金
- 设立内部创业孵化器,允许团队保留51%知识产权
2. Meta AI
- 实行"双轨制晋升",技术路线与管理路线待遇持平
- 开源项目贡献者可直接获得股权激励
3. 微软研究院
- 创建"前沿技术飞地",研发团队享有完全自主权
- 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提前锁定顶尖毕业生
六、技术伦理新挑战:当AI创始团队手握核按钮
这支"全明星战队"的集结也引发伦理担忧:
- 技术垄断风险:团队掌握的GPT、DALL-E等核心技术,可能形成新的技术壁垒
- 安全机制缺失:初创公司是否具备足够的AI安全防护能力
- 人才虹吸效应:或加剧AI领域的人才资源分配失衡
AI伦理组织Alliance for Humanistic AI已发出公开信,呼吁建立"技术迁徙披露制度",要求核心研发人员离职时提交技术影响评估报告。
深度观察:这场人才迁徙的本质,是AI技术从集中化研发向分布式创新的历史转折。当OpenAI系创业者们带着原厂技术基因散作满天星,我们或许正在见证:
- 大模型技术的平民化进程加速
- 垂直领域AI应用迎来井喷期
- 人机协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
Mira Murati在最新采访中透露:"我们正在构建的不是ChatGPT的替代品,而是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新范式。"这支拥有11项突破性专利的团队,能否在2025年掀起AI新浪潮?答案或许藏在即将到来的TC Sessions: AI 2025大会中——据主办方透露,Thinking Machines Lab已确认进行首次技术演示。